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油菜素内酯与其他植物激素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陈慧泽, 刁丽曼, 周佳佳, 韩榕, 杜美婷
    植物研究    2024, 44 (6): 812-82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6.002
    摘要1448)   HTML79)    PDF(pc) (819KB)(1389)    收藏

    植物生长发育受多种植物激素综合调控。其中,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 BRs)作为重要的固醇类植物激素,与其他植物激素通过互作网络调控种子萌发、根生长发育、光形态建成及果实成熟等生理过程。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与其他植物激素共同精细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为深入开展BR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林芝地区典型区域藓类植物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高智远, 司孟鑫, 王彪, 马和平
    植物研究    2024, 44 (6): 890-90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6.010
    摘要751)   HTML10)    PDF(pc) (712KB)(216)    收藏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其东南部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是中国特有苔藓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林芝市地处藏东南地区,植被类型丰富,区系复杂,但目前对该地区藓类植物的多样性研究较少。该研究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了林芝地区典型区域藓类植物区系、多样性,通过分析优势科、优势属、区系成分、多样性指数,比较了林芝地区典型区域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地区4个典型区域共有藓类植物60科249属748种(包括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有11个优势科,21个优势属,86种中国特有种和16种受威胁物种。该地区被划分为12种区系类型,苔藓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分布(20.94%)、热带亚洲分布(18.74%)、喜马拉雅至日本分布(13.32%)和中国特有分布(12.59%)为主,说明该地区藓类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兼具热带属性,具有温带向热带过渡的成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植物中哌啶酸的生物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秀启, 李文静, 李冰, 肖兴中, 彭涛
    植物研究    2025, 45 (1): 15-2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5.01.003
    摘要637)   HTML8)    PDF(pc) (828KB)(302)    收藏

    哌啶酸作为一种非蛋白质杂环氨基酸,是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前体。在结构上,其六元环由5个碳原子和1个氮原子组成。它是一种来源于赖氨酸的环状氨基酸,近年来在植物研究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文总结了哌啶酸的发现、生物合成、生物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液-液相分离机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状研究进展
    徐晴晴, 孙德辉, 王文梦, 李当当, 蓝兴国, 隋广超
    植物研究    2024, 44 (6): 805-81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6.001
    摘要577)   HTML33)    PDF(pc) (946KB)(488)    收藏

    基因表达决定了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分化及各种性状和功能,而转录调控是基因表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自2018年以来,生物大分子形成的液-液相分离凝聚体对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被不断深入揭示,然而,对相分离在植物细胞内调控基因转录过程的机制研究还相对较少。该文首先介绍了真核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形成的液-液相分离调控基因表达的基本形式和研究方法,然后重点阐述了目前已有的相分离机制通过介导基因转录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状的报道,最后对植物中拓宽和加深相分离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云冷杉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
    栾宜通, 李念森, 乔璐靖, 琚存勇, 蔡体久, 孙佩丽
    植物研究    2024, 44 (5): 753-762.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12
    摘要545)   HTML11)    PDF(pc) (1401KB)(367)    收藏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 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 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树种多样性、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样地共有乔木树种14科14属20种,林木分布均匀,α多样性指数较高;(2)样地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但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 (>0.7)或较小(<0.4)的情况较少,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3)样地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主要树种种间以正相关和不显著相关为主,种间独立性较强;(4)样地M. Godron稳定性计算结果落于点(32.79,67.21),远离稳定点(20,80),群落稳定性较差;(5)红松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高于样地均值,以大径级个体为主,树种相对频度较低。因此,在云冷杉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促进红松种群数量恢复,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种间联结强度,在群落稳定性下降时加强珍稀植物种群监测及保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燕山红栗’雌花不同发育阶段解剖结构及细胞壁成分变化
    王庆吉延, 李金, 李田, 邢宇, 秦岭, 房克凤
    植物研究    2024, 44 (5): 670-68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04
    摘要521)   HTML12)    PDF(pc) (14164KB)(174)    收藏

    为探究生长发育过程中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雌花解剖学特征及其细胞壁成分变化规律,以‘燕山红栗’(‘Yanshan Hongli’)为试验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内部形态变化并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壁成分变化。依据内部显微结构变化确定所采集的雌花样品集中在4个最重要的发育阶段,即花朵原基分化期、柱头原基分化期、柱头伸长期和开花期。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在发育时期推移过程中,雌花细胞壁中纤维素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特别是在花柱伸长过程中,柱头部位与子房部位的纤维素荧光显著增强。此外,在所观察的发育阶段,酯化果胶荧光强度始终高于酸性果胶,并且柱头部位与子房周围的荧光强度也较其他部位更强。这些结果揭示了生长发育过程中板栗雌花细胞壁成分变化规律,为深入探究板栗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濒危植物光叶蕨的珠芽形成与特征
    陈小红, 郭泽娟, 赵霞, 孟文瑞
    植物研究    2024, 44 (5): 655-66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02
    摘要516)   HTML19)    PDF(pc) (3797KB)(705)    收藏

    珠芽胎生繁殖是蕨类植物孢子繁殖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植物的繁殖再生系统,影响着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光叶蕨(Cystopteris chinensis)为对象,通过形态学与解剖学方法,探究其羽片后面不明突起——珠芽的形态与解剖特征,揭示其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追溯珠芽胎生起源和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显示:(1)珠芽和孢子囊群同期出现在光叶蕨羽片背面末级细脉中部,只是珠芽位于顶端裂片。珠芽形成包括启动期、膨大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由黄绿色球状体逐渐成长为深绿色纺锤状,基部变黑形成离层时成熟。(2)珠芽起源于维管束鞘延伸区的薄壁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形成珠芽原基,逐渐突破叶下表皮形成圆球形珠芽;随着珠芽不断膨大,中下部细胞分化形成贮藏细胞和维管束,顶端分化出生长点形成芽。(3)极少数珠芽在叶片上可直接萌动形成新的自养个体。成熟珠芽掉落在土壤内1周后开始萌发,基部长出圆柱形根,顶部萌发出拳芽。残留珠芽第2年仍可萌发形成新叶,与茎芽产生的叶片形态有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濒危植物小勾儿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王康鑫, 王仕沁, 王毅敏, 程志杰, 陈发菊, 王玉兵
    植物研究    2024, 44 (5): 662-66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03
    摘要508)   HTML12)    PDF(pc) (5882KB)(617)    收藏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进行生殖生物学观察,探讨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体发育过程是否存在濒危环节。结果显示:小勾儿茶的花具5个雄蕊和4个花药室,成熟的花药壁由花药内壁(1层)、中层(2层)和绒毡层(1层)组成。绒毡层发育正常,细胞排列整齐规则,与中层细胞联系紧密,细胞中常多核。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以四面体形式存在,花粉粒在成熟时为二细胞型、圆形或椭圆形,多数有3根萌发管。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发育存在少量异常,花粉存在少量败育。小勾儿茶子房2室,只发育1室。胚珠为倒生的双珠被和厚珠心,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功能性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进一步发育成具有7个细胞和8个核的胚囊,胚囊发育方式为蓼型。子房中的胚珠发育基本一致。小勾儿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基本正常,不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支君, 段文标, 高明, 胡伟, 李猛, 王姝人
    植物研究    2025, 45 (1): 22-33.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5.01.004
    摘要498)   HTML26)    PDF(pc) (5363KB)(324)    收藏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在土壤生态功能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黑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农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结构及功能基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地和草地的多样性及共现网络平均度显著高于农田(P<0.05)。林地细菌共现网络正相关边的占比高于其他处理,即林地土壤细菌之间存在更强的协同作用。功能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丰度(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对功能基因的直接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的间接影响最大。综上,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黑土区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云南文山薄竹山山顶苔藓矮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黄红, 税玉民, 张志明, 罗家旺, 何德明, 杨冲, 王伟, 陈文红
    植物研究    2024, 44 (5): 738-752.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11
    摘要480)   HTML9)    PDF(pc) (3777KB)(810)    收藏

    为了补充和完善我国西南地区山顶苔藓矮林的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基于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采用CTFS标准调查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从1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选取10个(总计0.6 hm2,每个样方为20 m×30 m)标准植被样方,采用植物群落清查方法对样方内所有维管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从物种组成特征、数量特征、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等角度入手,分析样地内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主要结果:(1)在1 hm2动态样地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计20科32属42种3 614株个体;在0.6 hm2群落样地中,维管植物共计42科67属103种,其中树高≥3 m的乔木共计24种1 536株个体。(2)厚叶杜鹃(Rhododendron sinofalconeri)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重要值比次优势物种的重要值大3~4倍。(3)整个群落年龄结构呈“L”型,但厚叶杜鹃以成年个体为优势而不同于其他优势种。(4)该群落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组成,命名为厚叶杜鹃-大花云南桤叶树-文山八角山顶苔藓矮林(Rhododendron sinofalconeriClethra delavayi var. yuianaIllicium tsaii summit mossy dwarf forests)。云南文山薄竹山山顶苔藓矮林群落物种丰富、组成稳定、优势显著,更新状况良好。群落林冠外貌平整,处于成熟林状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北方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崔夏, 郝强, 李飞飞
    植物研究    2024, 44 (6): 843-85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6.005
    摘要476)   HTML10)    PDF(pc) (1998KB)(371)    收藏

    基于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中国北方外来入侵植物研究文献,结合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实际分布和各类考证,首次全面、系统地整理出中国北方构成入侵的外来植物25科64属109种(含国外来源入侵种108种和国内来源入侵种1种)。分析总结了北方109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原产地、分布及进入途径、时间和危害方式,并讨论了中国北方外来入侵植物研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侵情况、防治及管理措施和有关的经验教训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梳帽卷瓣兰花部特征对蝇类传粉者的适应性
    何锦睿, 张雄, 罗银玲, 罗艳, 李青青
    植物研究    2024, 44 (5): 681-69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05
    摘要452)   HTML7)    PDF(pc) (4791KB)(613)    收藏

    为揭示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的繁殖特性和传粉机制,在2023年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梳帽卷瓣兰野生居群开展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昆虫、花部微观形态特征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如下:梳帽卷瓣兰的盛花期在7月中旬,单花花期为5 d;繁育系统属于异交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为26.06%;套袋试验表明自交不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现象;唇瓣的铰链结构、传粉通道及宽大的侧萼片等花部特征在传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曲角杆蝇(Gampsocera sp.)是其唯一有效传粉者并在访花过程中表现出舔舐唇瓣的行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唇瓣上附着大量的特殊颗粒,可能是访花者的食物报酬;花部挥发性气味主要含有单萜类、芳香类等化合物,其中邻苯乙醚和避蚊胺可能与昆虫访花行为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梳帽卷瓣兰的花形态结构与气味适应于曲角杆蝇进行传粉,属于特化传粉系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南流江流域白花鬼针草生物量分配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马雄忠, 熊伟红, 孙哲
    植物研究    2024, 44 (6): 852-862.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6.006
    摘要434)   HTML6)    PDF(pc) (2648KB)(365)    收藏

    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入侵植物扩张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性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研究以广西南流江河岸区典型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为研究对象,根据入侵盖度划分微度(盖度 ≤15%)、轻度(15%<盖度≤30%)、中度(30%<盖度≤45%)、重度(45%<盖度≤60%)和极重度(盖度>60%)5种入侵程度,测定不同入侵程度下白花鬼针草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格局、C∶N∶P化学计量特征及生长区土壤理化性质,以揭示白花鬼针草的适应策略及扩张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入侵程度白花鬼针草根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和极重度入侵下,茎生物量分配显著降低(P<0.05),叶生物量分配显著提高(P<0.05),平均根冠比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入侵程度加深,白花鬼针草根、茎、叶的N、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叶N、P平均质量分数为20.88、3.92 g?kg-1。(3)根、茎、叶的C∶N和C∶P随入侵程度加深而显著降低(P<0.05),N∶P变化趋势不明显;叶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21.06、118.30、5.49。(4)白花鬼针草入侵程度与其根、茎、叶的N、P含量及土壤C、N、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随着入侵程度加深,白花鬼针草通过增加叶生物量、提高叶N和P含量来优化资源分配策略,并通过与土壤相互作用增加土壤C、N、P含量,形成有利于其快速入侵的土壤环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循环复幼对水曲柳生长繁殖及生理的影响
    彭广州, 刘建飞, 王巧欣, 付可琢, 张烨, 张晨曦, 詹亚光
    植物研究    2024, 44 (5): 721-72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09
    摘要433)   HTML12)    PDF(pc) (2933KB)(257)    收藏

    为解决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因年龄效应而导致的插穗生根能力在3年生后显著下降的问题,以4年生水曲柳实生苗为研究对象,探究循环扦插复幼对克服年龄效应的作用,尤其是循环次数和截干处理2个关键因素对水曲柳萌蘖、生长和扦插生根的影响,以及循环复幼过程中水曲柳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循环复幼次数的增加和截干处理都能提高水曲柳的复幼程度,呈现萌生枝数量增加、枝条细化、茎节缩短的特征,同时显著提高扦插再生能力。在循环复幼次数达到3次且叠加截干处理时,与未循环复幼相比萌枝数量提高了6.56倍,生根率提高了7.44倍。循环复幼1~3次,植株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水平提高,赤霉素(GA3)水平在第3次时才显著提升,而脱落酸(ABA)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循环复幼后植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这些生理指标变化都与植株幼化状态相符。可见,循环复幼可有效恢复幼化状态,诱导水曲柳形成较高IAA、GA3和较低ABA水平的萌枝,同时降低了抗氧化酶活性、MDA与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实现水曲柳复幼,从而提高扦插生根率,实现水曲柳良种的快速高效无性繁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植物分类学发展前瞻——从“描述”转向“解释”
    孙航
    植物研究    2025, 45 (1): 1-2.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5.01.001
    摘要429)   HTML18)    PDF(pc) (331KB)(24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梅曼, 王晨璨, 蔺宏霞, 张玉倩, 丁文静, 赵媛媛
    植物研究    2025, 45 (1): 3-1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5.01.002
    摘要396)   HTML14)    PDF(pc) (1556KB)(209)    收藏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码和获取位置信息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转录组技术相比,空间转录组技术能获得细胞在组织原位环境下真实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及与微环境的关系,为基因表达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原位的空间信息。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检测的细胞通量、转录本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空间定位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并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杨树(Populus)等植物中展开研究。该文阐述了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动态发育轨迹、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差异分析、解码植物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等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讨论了空间转录组测序在植物组织原位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Ca 2+-ATPase参与植物耐盐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马秀英, 李金克, 周晓阳, 陈少良
    植物研究    2024, 44 (5): 641-65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5.001
    摘要395)   HTML8)    PDF(pc) (704KB)(599)    收藏

    盐胁迫下细胞质Ca2+浓度升高,细胞会激活Ca2+调节的靶酶或者与Ca2+高度亲和的受体蛋白,其中,与Ca2+高度亲和的受体蛋白中,植物钙泵(Ca2+-ATPase)是P型ATP酶,包含内质网Ca2+-ATPases与质膜Ca2+-ATPases,通过主动运输将Ca2+从细胞质转移到质外体或细胞器。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的耐盐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维持钙泵即Ca2+-ATPase活性的能力有关。多种植物Ca2+-ATPase对盐胁迫表现出敏感性,并受到外源Ca2+的保护,表明外源钙处理与Ca2+-ATPase活性可能在盐胁迫下的细胞内钙稳态和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概述了植物Ca2+-ATPase类型、结构与性质,亚细胞定位Ca2+-ATPase及外源钙与亚细胞定位Ca2+-ATPase参与植物耐盐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对质膜、液泡膜、核膜、内质网及高尔基体Ca2+-ATPases参与植物耐盐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展望。该研究为了解植物耐盐性生理及分子机制提供帮助,同时为作物耐盐栽培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东北三大硬阔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
    张浩, 刘万生, 王彦琦, 陈曦, 穆立蔷
    植物研究    2024, 44 (6): 870-878.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6.008
    摘要381)   HTML4)    PDF(pc) (1041KB)(522)    收藏

    为分析东北地区三大硬阔树种间的竞争关系,以黑龙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次生阔叶混交林样地(1 hm2)为对象,测得样地内胸径(DBH)大于5 cm的乔木胸径、种类和坐标,通过Hegyi单木竞争指数算法计算竞争强度,研究分别以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对象木时,对象木胸径与竞争木的竞争强度关系,为东北地区三大硬阔树种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种内、种间及平均竞争强度均随着胸径变大而变小,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数量正相关,即随着对象木数量增加,对象木的种内竞争指数、种间竞争指数、总的林分竞争指数均增加。三大硬阔树种竞争中,胡桃楸与黄檗均是种内竞争较强,而水曲柳则是种间竞争较强。对象木胸径与竞争指数(种内、种间、总的)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铁皮石斛叶多糖美白和抗氧化活性
    闫昱辛, 何美军, 李宇, 袁晓曼, 谭旭辉, 程名, 罗凯, 廖璐婧
    植物研究    2025, 45 (1): 111-118.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5.01.012
    摘要379)   HTML8)    PDF(pc) (1258KB)(495)    收藏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纯化名贵药食同源中药材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茎、叶组织多糖,并研究其吸湿、保湿、美白、抗氧化等活性。从铁皮石斛叶中提取纯化获得的叶多糖(leaf polysaccharide,L-POL)得率为(13.95±0.27)%,纯度达(92.14±7.75)%。L-POL具有较好的吸湿、保湿活性,吸湿率、保湿率分别为(9.50±0.57)%、(25.13±0.24)%。L-POL具有较强的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232、54.930 g⋅L-1。质量浓度为125 mg⋅L-1的L-POL能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合成黑色素,抑制率达36.89%。此外,75~300 mg⋅L-1的L-POL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没有细胞毒性(细胞活力89.33%~102.00%)。高纯度的L-POL具有较好的抗氧化、美白、吸湿、保湿活性,为铁皮石斛资源进一步在化妆品或美白功能食品领域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刺梨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刘沿浩, 王建栋, 付玉杰
    植物研究    2024, 44 (6): 822-83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6.003
    摘要361)   HTML7)    PDF(pc) (1071KB)(235)    收藏

    该研究选用多种分离方法对刺梨(Rosa roxburghii)叶中的多种三萜类化合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化学结构,以期从刺梨叶中分离出新的化合物。该研究以刺梨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方法系统性地对其叶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共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其中四环三萜类化合物2个,五环三萜糖苷类化合物 3个,五环三萜羧酸类化合物8个,包括一个全新的化合物单体。13个化合物分别为(1)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2α,3α,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4)刺梨苷、(5)野蔷薇苷、(6)野蔷薇酸、(7)新化合物、(8)山香二烯酸、(9)野鸦椿酸、(10)委陵菜酸、(11)克罗索酸、(12)白桦脂酸和(13)山楂酸,其中化合物2、6、7、8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晰了刺梨叶中三萜类成分,为刺梨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