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细胞壁组织化学定位染色方法和技术的比较研究
    张霞, 胡露洁, 周存宇, 杨朝东
    植物研究    2017, 37 (1): 147-15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7.01.019
    摘要3199)      PDF(pc) (1604KB)(15145)    收藏
    利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比较研究几种植物细胞壁组织化学定位染色方法和技术,结果表明:(1)硫酸消化法和硫酸氢黄连素-苯胺兰对染法研究凯氏带,对取材时间和部位要求高,建议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可相互印证是否具凯氏带;(2)苏丹7B染色法,蓝色激发光下不染色和硫酸氢黄连素-苯胺兰对染研究细胞壁栓质层3种方法中,不染色蓝色激发光下结果比苏丹7B染色法敏感显色,但苏丹7B染色法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较为便捷;(3)木质化细胞壁染色方法中硫酸氢黄连素-苯胺兰对染法比间苯三酚-盐酸染色法易显色观察;(4)甲苯胺兰快速染色细胞壁取代常规苏丹Ⅲ/Ⅳ法,细胞边界和层次更清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冷水花属研究随记
    王文采
    植物研究    2016, 36 (4): 484-49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4.002
    摘要5987)      PDF(pc) (889KB)(11551)    收藏
    描述了荨麻科冷水花属二新种,做出疣果冷水花二亚种学名的二新组合,给出师宗冷水花和总状冷水花的补充形态描述,并提供师宗冷水花、隆脉冷水花、总状冷水花和卵形盾叶冷水花的分布新记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冬青科植物志资料
    曾沦江
    植物研究    1981, 1 (1-2): 1-44.  
    摘要1482)      PDF(pc) (4009KB)(10733)    收藏
    我国的冬青科植物,仅有冬青属Ilex L.一属,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最北达秦岭南坡,为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中常见树种。在编写中国冬青科植物志的过程中,鉴定了全国各省区的大量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及分类问题,现整理发表如下。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室中,还发现有不少云南的新植物,因为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有命名,留待该所发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西藏翠雀花属七新种
    王文采
    植物研究    2018, 38 (6): 809-81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6.003
    摘要5557)      PDF(pc) (1471KB)(10490)    收藏
    描述了自西藏发现的毛茛科翠雀花属七新种,隆子翠雀花,黄花翠雀花,绿房翠雀花,二距翠雀花,扎囊翠雀花,宽片翠雀花和狭裂翠雀花,并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重庆楼梯草属一新组和三新种
    王文采
    植物研究    2018, 38 (6): 804-808.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6.002
    摘要5127)      PDF(pc) (692KB)(8027)    收藏
    描述了自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发现的荨麻科楼梯草属的一新组和三新种:(1)雌伞楼梯草组Sect. Gynosciadion具一新种,雌伞楼梯草 Elatostema femineocymosum,其特征为雌花序为3~4回分枝的聚伞花序,无花序托和总苞,根据这些特征可与楼梯草属的其他组相区别;(2)圆微叶楼梯草 E.gyronanophyllum,与对叶楼梯草 E.sinense H.Schr ter近缘,区别特征为此新种的叶较小,具较少二级脉,退化叶圆形或近圆形,雌总苞具12枚三角形苞片,雌花具2花被片,柱头扁球形;(3)正宇楼梯草 E.zhengyuanum,与四面山楼梯草 E.simianshanicum W.T.Wang近缘,区别特征在于新种的茎无毛,有时为营养茎,其叶片、钟乳体和托叶均较小,雌总苞的苞片呈倒披针状长圆形,在背面无鸡冠状突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丝兰属6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王飞, 赵文植, 董章宏, 马路遥, 李卫英, 李宗艳, 辛培尧
    植物研究    2023, 43 (1): 109-11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3.01.012
    摘要4325)   HTML44)    PDF(pc) (5663KB)(7072)    收藏

    为了理清丝兰属(Yucca)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序列变异情况,进行丝兰属植物叶绿体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并构建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无刺龙舌兰(Y. treculean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合丝兰属现已发表的叶绿体基因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基本结构、重复序列、边界收缩与扩张以及序列变异分析等在内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基因的类型及数目相近,种间基因组结构比较保守;从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多条重复序列,其中SSR位点多是由单核苷酸、双核苷酸和四核苷酸组成,且偏好使用A、T碱基;根据核酸多态性指数π≥0.008,在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出了psbK-psbl-trnS-GCUrpl20-rps12ccsA-ndhD 3个高变异区域;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LSC+SSC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确定了6种丝兰属植物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其中无刺龙舌兰与克雷塔罗丝兰(Y. queretaro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测序获得了无刺龙舌兰叶绿体基因组,揭示了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序列变异情况,明确了各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丝兰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辽东丁香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与特征
    芦永昌, 张鑫, 张璐燕, 王久利
    植物研究    2023, 43 (1): 120-13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3.01.013
    摘要9575)   HTML40)    PDF(pc) (5570KB)(5945)    收藏

    为获得辽东丁香(Syringa villosa subsp. wolfii)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基本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并讨论其系统演化位置。结果表明:(1)辽东丁香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6 517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具有131个功能基因,包括36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8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该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区的总密码子偏好性(RSCU)分析显示,RSCU值>1的密码子有31个,其中以A/U碱基结尾的有21个;RSCU值<1的密码子有34个,其中以G/C碱基结尾的密码子有22个。(3)在辽东丁香的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出334个散在重复序列,包括170个正向重复序列和164个回文重复序列;检测到227个SSR位点,其中226个位点成功设计出PCR引物。(4)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辽东丁香与云南丁香 (S. yunnanensis)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通过对辽东丁香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IR边界、系统发育等进行分析,为辽东丁香后续的分子标记开发、系统发育分析、物种资源鉴定评价、DNA条形码开发等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算盘楼梯草与密枝楼梯草绝非同种
    王文采
    植物研究    2016, 36 (6): 801-80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6.001
    摘要5433)      PDF(pc) (474KB)(5938)    收藏
    在2011年,特产我国南部的算盘楼梯草( Elatostema glochidioides W.T.Wang)被归并于特产大洋洲萨瓦伊岛的密枝楼梯草( E.ramosissimum Reinecke)。最近我研究了二种植物的标本,了解到二种虽在体态上甚为相似,但存在重要形态区别:在算盘楼梯草,叶上面被短糙伏毛,下面无毛,具三出脉,雌头状花序的花序托明显,雌花无花被片,瘦果具纵肋。在密枝楼梯草,叶上面无毛,下面中脉上被糙伏毛,具半离基三出脉,雌花有3(-4)花被片,瘦果有小瘤状突起。根据上述重要区别,本文将算盘楼梯草的种的身份以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不同炮制方法对玉竹提取物得率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王冬梅;吕振江;王永红;张辉辉
    植物研究    2012, 32 (5): 621-626.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2.05.020
    摘要5071)      PDF(pc) (1111KB)(5708)    收藏
    以多糖、总黄酮、醇溶物和水溶物的得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考察指标,研究了酒蒸和蜜蒸两种炮制方法对玉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酒蒸炮制玉竹的多糖、醇溶物得率最高,蜜蒸炮制玉竹总黄酮、水溶物的得率最高,比未炮制的玉竹(生品玉竹)中相应成分的得率分别提高了43.86%、29.53%、49.46%和34.66%。将多糖、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及总黄酮四者得率相加的和进行比较,蜜蒸最好,蜜蒸为111.069%,酒蒸为107.309%,生品玉竹为80.926%。酒蒸炮制玉竹的多糖、水溶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高于蜜蒸玉竹和生品玉竹,其DPPH IC50分别为0.345±0.019和0.441±0.022 mg·mL -1;蜜蒸炮制玉竹的总黄酮、醇溶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高于酒蒸玉竹和生品玉竹,其DPPH IC50分别为0.047±0.011和0.199±0.036 mg·mL -1;在浓度为1 mg·mL -1时,蜜蒸玉竹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为90.29%,超过了浓度为0.05 mg·mL -1的芦丁和槲皮素标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两种炮制方法均提高了多糖、水溶物、总黄酮3种提取物的还原能力,但是降低了醇溶物的还原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被子植物20个名称后选模式指定
    林祁;秘树青;李红丽;曹子余;孙茜;孙苗;杨志荣
    植物研究    2008, 28 (5): 534-53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08.05.007
    摘要10424)      PDF(pc) (262KB)(5607)    收藏
    查阅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的模式标本,发现有20个被子植物名称的模式均多于壹份标本,或同时指定壹号以上的标本为模式,或同时引证壹号以上的标本而没指定模式,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规则8.1、9.9、9.10和37.2,以及辅则9A.2和9A.3的精神,对这些名称做出后选模式指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小檗科5属植物种子形态研究
    张建茹, 曾妮, 常朝阳
    植物研究    2016, 36 (4): 491-502.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4.003
    摘要8575)      PDF(pc) (2145KB)(5375)    收藏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小檗科5属(小檗属、十大功劳属、鬼臼属、山荷叶属和红毛七属)40种2变种植物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科植物种子颜色多为黄褐色、红棕色至黑色,形状多样;种皮纹饰可分为网纹型、网纹-梯纹型、梯纹型和嚼烂状4种类型,其中网纹型又可划分为7个亚型。种子球形、种脐位于种子侧面近中部可作为红毛七区别于其他属种子的重要形态特征。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探讨了种子形态在小檗科内的系统学意义,并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种子形态支持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的近缘关系,认为鬼臼属(八角莲属)较山荷叶属分化更早,但不支持Ahrendt对小檗属下组和亚组的划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柠条锦鸡儿 CkGR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张腾国, 周轲, 毛玉珊, 聂亭亭, 李萍, 刁志宏, 王娟
    植物研究    2016, 36 (4): 511-51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4.005
    摘要8707)      PDF(pc) (1846KB)(5265)    收藏
    通过RACE技术从柠条锦鸡儿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 GR基因,全长2122 bp,包括5'非翻译区(5'-UTR)57 bp,3'非翻译区(3'-UTR)415 bp,开放阅读框(ORF)1650 bp,编码550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2 kDa,理论等电点为8.2,命名为 CkGRCkGR与鹰嘴豆 CaGR的同源性较高,为90.1%。利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得到 CkGR起始密码子ATG上游648 bp的启动子序列,PlantCARE软件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元件CAAT-box和TATA-box以及多种与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CkGR在柠条锦鸡儿的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 CkGR的表达受低温、高盐和干旱胁迫的诱导,表明 CkGR在柠条锦鸡儿适应低温、高盐和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西兰 Ulota germana(Mont.)Mitt.(Orthotrichaceae)的再发现
    王庆华, 贾渝
    植物研究    2018, 38 (1): 1-6.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1.001
    摘要2872)      PDF(pc) (2800KB)(4996)    收藏
    Ulota germana(Mont.) Mitt.,之前被作为 U.rufula(Mitt.) A.Jaeger,仅在新西兰南岛的马尔堡区有记录,而且该种已经六十余年未被发现过。本文增加了一个新地点:尼尔森区,丹尼斯顿,靠近丹尼斯顿陡坡顶端停车区域。新西兰的 Ulota germana与该种的南美居群形态基本一致,除了叶片,雌苞叶和孢子的大小变异。这一新标本被很好地描述,特别是补充了之前研究所缺失的蒴盖和蒴帽特征。本文还提供了 Ulota germana的地理分布图以及该种与相近种的形态区别。 Ulota pygmaeothecia(Müll. Hal.) Kindb.已被处理为 U.luteola(Hook.f. & Wilson) Wijk & Margad.的异名且从新西兰苔藓志中排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10种真藓属植物叶片结构的研究
    陈秋艳, 王虹
    植物研究    2016, 36 (6): 818-826.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6.004
    摘要6306)      PDF(pc) (1655KB)(4851)    收藏
    对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的10种真藓属植物的叶片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探究其叶片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和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这10种真藓植物叶片细胞中的细胞质较浓,中肋具大型的主细胞和较发达的小型厚壁细胞,叶的细胞壁加厚且在干时表面向内凹陷,大多数叶片表面具有颗粒及菱形、纵形等不同形状纹饰等,这些都是植物为了提高自身的抗寒耐旱性,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导水作用对环境的适应性。虽然有的种类亲缘关系很近,叶片具有相似之处,但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较容易和准确地将它们区分开来,为真藓属植物的分类补充一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荨麻科二新种
    王文采
    植物研究    2016, 36 (4): 481-483.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4.001
    摘要5183)      PDF(pc) (413KB)(4555)    收藏
    描述了发现自江西的荨麻科艾麻属一新种,靖安艾麻,和发现自云南的同科水麻属一新种,河口水麻;并给出靖安艾麻与中国同属其他种的区别特征以及河口水麻与其近缘种长叶水麻的区别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线叶忍冬开花动态特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李亚兰, 梁凤丽
    植物研究    2016, 36 (4): 503-51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4.004
    摘要4781)      PDF(pc) (1673KB)(4539)    收藏
    为了解线叶忍冬( Lonicera alberti)的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记录其花部特征、开花进程及访花昆虫特性,采用TTC、MTT、联苯胺-α萘酚和醋酸洋红四种染色方法测定花粉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和MTT两种方法测定其柱头可授性,运用花粉/胚珠比率、杂交指数、人工授粉试验等方法检测线叶忍冬的繁育系统。结果表明:线叶忍冬花朵有花冠裂片逐一展开和花冠裂片同时展开两种开放方式;花粉在散粉后6 h活力达到最高值,柱头可授性在花朵开放后不断增强;膜翅目蜜蜂科意蜂( Apis mellifera L.)在传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O值为583.43±99.9;杂交指数为4;人工授粉套袋试验中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结实率为79.17%,自花授粉情况下结实率为9.52%。其繁育系统为混合交配系统,异花传粉需要传粉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胡杨茎次生维管组织特点与生境之间的关系
    王桂芹;郑玉华;胡顶超
    植物研究    2015, 35 (1): 11-15.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5.01.003
    摘要8707)      PDF(pc) (1340KB)(4479)    收藏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电镜扫描技术和组织化学鉴定技术,对胡杨( Populus euphratica Oliv.)茎次生维管组织特性与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茎次生维管组织具有诸多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构特征及管状分子的特性。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厚度比是1/7,韧皮纤维发达;薄壁组织中含蛋白质的细胞丰富;胡杨的茎材中具有比较少、但直径较大、管壁较厚的导管,且管孔多为径向排列的复管孔;胡杨茎的次生木质部形成了以复管孔为主、管胞和束状管胞为辅的管状复合体;木射线残存或演变为纤维管胞;导管存在2种类型,主要为孔纹式,偶见梯纹—孔纹式导管,单穿孔板端壁平截,同时导管分子短。上述特点均说明胡杨次生维管组织结构和管状分子表现出了对特定生境的进化适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TRV介导的溪荪VIGS转化体系的构建与鉴定
    刘桂伶, 徐诺, 史恭发, 王玲
    植物研究    2024, 44 (1): 132-138.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4.01.015
    摘要863)   HTML35)    PDF(pc) (1718KB)(4379)    收藏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为缺乏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植物进行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可能,为解决缺少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植物进行基因功能验证的需求,以单子叶植物溪荪(Iris sanguinea)为材料,克隆IsPDS基因的特异性片段并构建其VIGS重组载体pTRV2-IsPDS,通过注射法侵染溪荪叶片,结果显示:pTRV1和pTRV2-IsPDS的菌液OD600调至1.8~2.0后重悬,重悬液OD600调至0.8~1.0,通过注射器叶脉注射方式侵染溪荪叶片效果最佳。在室外温度为15~20 ℃的下午6~8时进行,用1 mL注射器针头扎伤溪荪叶片外表皮,沿着平行脉缓慢注射重悬液1 mL至溪荪叶片维管束中,14 d左右会出现明显的白化表型。在出现表型变化的植株和空载组中均检测到TRV1和TRV2的病毒载体,白化植株的IsPDS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侵染液配制中通过提高携带病毒载体的农杆菌的浓度提高侵染效率,且接种后无需遮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木本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鉴定
    王 军;杨传平*;刘桂丰
    植物研究    2006, 26 (5): 589-59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06.05.016
    摘要3835)      PDF(pc) (254KB)(4346)    收藏
    采用改良后的CTAB法,对山葡萄、软枣猕猴桃、蒙古栎、核桃楸、西伯利亚红松和偃松基因组DNA进行提取。结果表明,所提基因组DNA分子量与λDNA(48 kb)接近,其紫外吸收比在1.66~1.89之间。第3次和第4次上清提取的DNA质量优于第1次和第2次。从提取产量看,每克鲜重提取DNA量最小为15 μg·g -1(核桃楸第4次上清),最高的为272 μg·g -1(山葡萄第3次上清)。西伯利亚红松和偃松第1次和第2次上清基本未提出DNA,第3次和第4次上清中得到了较高质量的DNA。经酶切鉴定和PCR扩增,所提的基因组DNA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之研究
    朱相云, 杜玉芬
    植物研究    2002, 22 (2): 139-150.  
    摘要2755)      PDF(pc) (441KB)(4321)    收藏
    人们对外来种的研究给予较大的关注,尤其在研究外来种的适应机理和生存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作者对我国豆科植物外来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对一些种类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并以PE馆藏标本为蓝本,对部分种类的原产地进行了核实和确认。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有73属、158种(含亚种及变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不同转化条件对3种农杆菌GFP基因在本氏烟草中瞬时表达的影响
    张悦婧, 李颖, 王娟娟, 庞海龙, 贾凌云, 冯汉青
    植物研究    2022, 42 (1): 121-12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2.01.013
    摘要7436)   HTML242)    PDF(pc) (4568KB)(4284)    收藏

    以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为植物材料,分析了不同农杆菌菌株(LBA4404菌株、EHA105菌株、GV3101菌株)、菌液浓度以及侵染时间在瞬时转化过程中对报告基因GFP荧光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农杆菌菌株瞬时表达外源基因的最适浓度和时间均有所不同:LBA4404菌株在菌悬液OD600值为0.8时所介导的瞬时表达效率最高;而EHA105和GV3101菌株在菌悬液OD600值为0.6时可达到最高瞬时表达效率。LBA4404菌株所介导的瞬时表达在农杆菌注射后第2天时表达量最高,而EHA105和GV3101菌株所介导的瞬时表达在农杆菌注射后第4天时表达量最高。不同菌株间比较分析表明,LBA4404菌株所介导的瞬时表达效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农杆菌菌株以及浓度和侵染时间等转化条件均是影响瞬时表达效率的重要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梯牧草属( Phleum)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王燕红, 张学杰, 樊守金
    植物研究    2016, 36 (6): 827-837.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6.005
    摘要5616)      PDF(pc) (2048KB)(4143)    收藏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禾本科梯牧草属及其近缘属共17属35种2变种植物的叶片上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梯牧草属植物叶片上下表皮脉间长细胞都为长筒形或长菱形,细胞壁平直或弯曲,脉上硅细胞结节形,气孔副卫细胞平行形,脉上刺细胞常见,脉间偶见或缺失,无乳突,无微毛;同时,根据叶表皮微形态性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梯牧草属与早熟禾族聚为一支,显示其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燕麦族、剪股颖族和虉草族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因此叶表皮微形态证据支持将梯牧草属置于早熟禾族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生境的破坏或改变对杉科种属分布的影响
    黄普华
    植物研究    2016, 36 (6): 815-817.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6.003
    摘要4952)      PDF(pc) (685KB)(4106)    收藏
    杉科共有10个属16种,其中5个是单种属(水杉属、水松属、巨杉属、北美红杉属、金松属),5个是寡种属(杉木属、台湾杉属、柳杉属、落羽杉属、密叶杉属),两者各占50%。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多在东亚和北美洲,仅密叶杉属分布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植物与生境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而生境的破坏或改变对杉科植物种属分布有严重的影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现今仅有巨杉和北美红杉两个单种属,这是由于火山爆发留下来,现在仅分布于美国加州部分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外源蔗糖影响AtKEA1和AtKEA2调节拟南芥幼苗根的生长
    郑晟, 高海霞, 苏敏, 卢尚欢, 张腾国, 武国凡
    植物研究    2023, 43 (4): 562-57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3.04.009
    摘要689)   HTML22)    PDF(pc) (5300KB)(4101)    收藏

    为探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K+/H+反向转运体KEA1和KEA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以拟南芥野生型和kea1kea2功能缺失突变体为研究材料,通过表型分析,碘化丙啶染色观察根的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内源糖含量,转录组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分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叶片超氧阴离子的分布等研究发现:在没有蔗糖的培养基中,kea1kea2双突变体的根长显著短于野生型Col-0;进一步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kea1kea2双突变体的根尖分生组织区较短,内源蔗糖含量下降,并且kea1kea2双突变体的叶片分布较多的O2·-。当外源添加30 g·L-1蔗糖后,野生型与kea1kea2双突变体的根长无显著差异。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许多参与蔗糖信号和根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在kea1kea2双突变体中的表达受到抑制。综上所述,外源蔗糖影响AtKEA1和AtKEA2参与调节的拟南芥幼苗根的生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苎麻属大叶苎麻组小赤麻系修订
    王文采
    植物研究    2016, 36 (6): 805-81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6.06.002
    摘要4454)      PDF(pc) (1647KB)(3978)    收藏
    (1)接受荨麻科苎麻属大叶苎麻亚属小赤车组,但将其降为系级群,作为大叶苎麻组的一个系处理。(2)在小赤麻系中共承认6种,其中包括1新种,给出了6种的检索表,简要形态描述(对新种给出完整描述)和插图,还提供了6种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地图。(3)讨论了6种的密切亲缘关系,并提出几个推测:小赤麻系中的原始种是细野麻,此系其他种可能均自其演化而出;也可能细野麻和密球苎麻为自同一祖先演化而出的一对姊妹群;也可能异叶苎麻自赤麻演化而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氮肥对风箱果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殷东生, 魏晓慧
    植物研究    2018, 38 (6): 828-833.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6.005
    摘要4187)      PDF(pc) (1064KB)(3966)    收藏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设置4种水平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氮肥处理对风箱果1年生幼苗的生长表现、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光合生理特征、非结构性碳(NSC)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促进了风箱果幼苗的地径、分枝数和冠幅的生长,促进了茎、叶和总生物量的积累( P<0.05),提高了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了根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叶氮含量、茎中的可溶性糖和NSC的积累( P<0.05),但减少了根中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 P<0.05)。不同水平氮肥处理间(N1、N2、N3)的大部分指标差异并不显著,说明风箱果幼苗对土壤养分的变化并不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35个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特征研究
    王可, 肖路, 田盼立, 张喜亭, 王洪元, 王文杰
    植物研究    2020, 40 (4): 568-57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20.04.011
    摘要5787)      PDF(pc) (1280KB)(3830)    收藏
    明确城市森林树种组成是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以往研究多局限在特定城市或区域,难以准确揭示其普遍规律。本研究基于百度街景选取全国35个主要城市,共设置88 632个样点。并根据地理区域将这些城市划分为北方、南方、青藏和西北城市,比较不同区域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差异。结果表明:①基于街景调查我国常用行道树共99种,最常见的是杨树( Populus spp.)、柳树( Salix spp.)、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雪松( Cedrus deodara)和国槐( Sophora japonica);②我国南方城市行道树种多选用阔叶树如香樟,北方和西北城市行道树则以杨树、柳树和槐树为主,青藏地区行道树以杨树和针叶树为主;③依据10/20/30经验法则,仅有昆明和桂林城市行道树在种的水平上配置较为合理,其他城市植物配置均不合理,尤其克拉玛依市的杨树相对多度高达61.2%,长沙市和杭州市的樟树比例超过树种总数的50%,单个树种优势明显,4个区域行道树树种水平上配置均不合理。今后在行道树种选择时北方、西北和青藏区域城市应减少杨树、柳树、松树和槐树等的利用,南方地区应增加适宜本土生长的其他树木种类。本研究为我国合理规划城市行道树,系统开展多城市对比和综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叶绿体DNA atpB- rbcL片段的典型樱亚属部分种的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探讨
    朱弘, 伊贤贵, 朱淑霞, 王华辰, 段一凡, 王贤荣
    植物研究    2018, 38 (6): 820-827.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6.004
    摘要5039)      PDF(pc) (1822KB)(3717)    收藏
    蔷薇科典型樱亚属植物(Subg. Cerasus Koehne)(樱花类)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深入研究其种间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对于国产樱属植物系统发育与种质资源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PCR扩增与测序技术研究了从云南、江西、福建采集的典型樱亚属3个种(含变种)的叶绿体DNA非编码区 atpB- rbcL片段,结合GenBank数据库已经提交的其它4个种的同源序列,共获得7个种的30条序列矩阵,以此构建了单倍型中介网络图与系统发育树,分析和探讨了它们的亲缘关系与分类地位。(1)在 atpB- rbcL序列矩阵中,774个有效位点中共发现15个多态性位点,占分析序列的1.94%,(A+T)含量为70.50%,存在明显的碱基偏好;(2)DNASP 5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物种间平均单倍型多样性( H d=0.880 5±0.026),平均核苷酸多态性( π=0.007 11±0.000 54),除尾叶樱桃( Prunus dielsiana)外(Hap5~Hap7),其余物种拥有各自独特的1个单倍型,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综合Network中介图与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推测磐安樱桃( P.pananensis)处于较原始的进化阶段,相比尾叶樱桃,与浙闽樱桃( P.schneideriana)亲缘关系较近;长柱尾叶樱桃( P.dielsiana var. longistyla)与尾叶樱桃互为姊妹支,并共同构成独立进化单元。综上,叶绿体 atpB- rbcL片段在典型樱亚属下种间的适用效果较好,可以优先选为DNA条形码;分子证据结合形态学特征支持将长柱尾叶樱桃作为尾叶樱桃变种的处理意见,而磐安樱桃的分类地位则需要更多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植物叶际微生物提取方法研究
    周 育;乔雄梧;王 静;崔中利;李顺鹏
    植物研究    2006, 26 (2): 233-237.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06.02.025
    摘要8460)      PDF(pc) (145KB)(3711)    收藏
    实验以菜豆叶子为材料,定量比较了不同叶际微生物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为叶际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叶际微生物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和提取溶液提取效果有很大的差别。用超声波提取,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微生物数量先会有一个增长的过程达到最佳效果后又会减少,最佳提取时间为4 min左右;水和磷酸缓冲液两种提取溶液的提取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别;匀浆的提取方法与超声波提取法相比,提取量有明显增多甚至多出一倍左右,前者最大提取量为1.12×10 7个/g鲜叶;而后者为7.67×106个/g鲜叶;叶子的采样量一般是在4~5 g为宜。通过实验还得出随着叶龄的增大叶际微生物数量会显著的增多,但对于叶际微生物的研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各种因素,随具体的目的才能确定最适合的叶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荞麦属(蓼科)一新种——密毛野荞麦
    刘建林;唐宇;夏明忠;邵继荣;蔡光泽;罗强;孙俊秀
    植物研究    2008, 28 (5): 530-533.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08.05.006
    摘要10893)      PDF(pc) (116KB)(3466)    收藏
    描述了蓼科一新种——密毛野荞麦( Fagopyrum densovillosum J. L. Liu),本种与细柄野荞麦( F. gracilipes(Hemsl.) Damm. et Diels)相近似,不同在于植株全体密被白色直立长毛,茎枝较粗壮,节较密集,节间较短, 叶较大,长(0.9~)1.7~6 cm,宽(0.7~)1.2~5.1 cm,阔卵形,心形,阔心形,阔卵状心形,卵形,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在上面具细皱纹,明显小泡状突起,叶柄较长,长 (0.5~) 2.6~7.5 cm,果实较小,长1.8~2.5 mm,直径1.5~2 mm,易于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
map